身处“中华水塔”、三江源头的国家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黄河水电”),可以深切感受着其中蕴含的充满创新智慧的生态思想: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一方面利用光伏产业发展优势,致力于清洁能源开发,不断提升服务地方清洁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以光伏产业带动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打造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光伏电站生态环境效应及调控研究。
近日,由黄河水电申报的《光伏电站与水电站联合运行系统及运行方法》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正式批准,这已经是黄河水电的第22个国家发明专利。
黄河水电深入贯彻清洁能源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水电、光伏、风电等低碳清洁能源,电力装机规模达到1595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占比达92%,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公众提供绿色电能。
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黄河水电义不容辞又容不得有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一直以来,黄河水电践行“建设 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的水电开发理念,使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与区域环境之间相得益彰。
装机1083万千瓦的黄河干流10座水电站不但为我国提供着强大的绿色能源,还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构筑了天然屏障。随着黄河上游梯级电站的陆续建成,龙青河段增加了600平方公里的湿地面积。同时,电站梯级水库的相继蓄水也为库区周边地区带来了降雨、湿度、风频等“库区效应”,使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据了解,龙羊峡水电站每年能为宁蒙灌区增加有效供水17亿立方米,使灌溉保证率由31%提高到86%,每年为下游省市增加有效供水7亿立方米,有力地支持了沿黄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大中型电站库区的拦沙作用,也使黄河的输沙量降低近61%,保障了黄河两岸地区用水的水质标准,呈现出“天下黄河青海清”的壮丽景观;使凌汛破坏率从86.08%~100%降低为11.77%~18.23%,凌期平均封河日期推迟、平均开河日期提前、封冻天数缩短。此外,黄河水电还在苏只水电站、积石峡水电站建设了鱼类增殖站,开展花斑裸鲤等黄河上游土著鱼类的人工繁育工作。
“原来这里土地沙化严重,一片荒芜。自打黄河水电建了电站以后,草长起来了,我们也可以养羊了,收入也高了,好啊!”家住海南州共和县铁盖乡哈汗土亥村的马生兴是个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提到这几年家乡的变化,他感慨地说。
黄河水电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光伏电站建设全过程。经过7年探索,黄河水电不仅推动了当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还使以退化草场为主的海南光伏产业园区草地植被有效修复,还使子阵区的风速和蒸发量均减少了30%以上,草原的含水量大大增加,有效遏制了土地荒漠化,植被形成的绿色屏障还大幅改善了光伏电站周边环境,降低风沙对光伏电站发电量造成的损失,实现了双赢。
“黄河光伏”亮相国际
黄河水电践行 “一定要将光伏产业做好”的指示,使“黄河光伏”成为了我国乃至全球响亮的一张名片,率先在国内打造了“多晶硅—硅片—电池制造—组件制造—系统集成—光伏电站”一体化全产业链。
紫外线强、风沙大、地广人稀等因素或许在过去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但在黄河水电看来,这些劣势却是开启青海清洁能源发展的“金钥匙”。
如何使青海的风光资源真正“风光”起来?黄河水电通过深入研究光伏发电的特点,研发出了诸多在国际上尚属首例的“新概念模式”。进入光伏行业7年来,黄河水电已经在光伏产业申请专利上百项,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等近40项,取得科研成果近60项。黄河水电开发建成龙羊峡水光互补85万千瓦并网光伏项目,开创清洁能源多能互补的新型发展模式。此项成果在国际上尚属首例,为全球大规模水风光多能互补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除水光互补技术解决了光伏电上网难的难题外,黄河水电的另外一个大手笔就是百兆瓦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在青海共和光伏发电园区建设的实证基地拥有5个试验区和2个测试平台,囊括了国内外光伏知名制造商、组件、逆变器等,涵盖了国内外最先进的光伏技术,选用23种电池组件、21种逆变器,展示了30种光伏发电设计理念、13种跟踪技术。
该实证基地不仅能够为光伏行业设计、设备研发、标准制定、生产运行管理、投资效益分析研究等提供实证平台,还将适时发布宝贵的数据与业内共享,为最终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提供技术支撑。
利用青海在优化能源结构、多种能源互补、稳定能源供应方面的优势,黄河水电还积极打造“两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推进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建设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黄河水电依黄河而生,依青海而长,回馈青海是我们的使命。我们会用实际行动将青海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黄河光伏’成为国际响亮的名牌。”黄河水电董事长谢小平表示。
上一篇:水电对未来能源体系作用巨大